«

普林斯顿中国博士后李昊然去世,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?

qimuai 发布于 阅读:22 知乎热门问题回答


普林斯顿中国博士后李昊然去世,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?
问题来源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55561753380393276

看到这条消息时,实验室的挂钟正指向凌晨三点。半杯冷掉的咖啡搁在数据堆旁,屏幕幽光映着跳动的曲线,刷到新闻的瞬间,手指悬在键盘上落不下去。

"清华本科加普林斯顿博士"的标签砸过来,第一反应是这人简直活在励志片里。可转念就被苦涩淹没——学术圈里谁没被deadline掐着脖子喘不过气?区别不过是有人踉跄着冲过终点线,有人倒在最后三米。

说点戳心窝子的。李博士专攻"高效高密度功率转换器",多讽刺啊,他拼尽毕生优化能量传输效率,自己的生命电量却耗尽了。去年隔壁实验室的韩国博士生,连续几天几夜泡在机房,最后是救护车闪着蓝灯把人拉走的。我们总在计算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,偏偏忘了给自己接个保险丝。

最烦听人说"名校生玻璃心"。在普林斯顿当博士后什么体验?像背着清华的勋章爬珠峰,头顶是诺奖级的峭壁,脚底踩着签证倒计时的流沙。我斯坦福的兄弟去年有三个月没睡过整觉,就因为导师轻飘飘一句"这篇还差点火候"。他桌上褪黑素和抗抑郁药排得像化学试剂。

李博士走前刚通过答辩,这时间点扎得人眼眶发酸。过来人都懂那种劫后余生的虚空——绷紧五年的弦突然松弛,震颤反而更致命。记得我答辩完那晚,在停车场对着二十多个未读红点发呆,通讯录翻了三四遍,最终把"其实我想跳河"删成"谢谢大家"。

普林斯顿官邮里提的心理咨询,活像实验室墙上蒙尘的急救箱。人人都知道它在哪,真需要时却早被焦虑焊死在座位上。你看李博士最后那条动态,还在分享电路图优化方案。我们这代人早把崩溃调成静音模式,朋友圈只见顶刊录用通知,不见仿真数据崩盘时砸向键盘的眼泪。

写到这儿突然胃部抽搐,想起抽屉里攒了半年的胃镜预约单。明天得去趟校医院,管它仿真结果多重要。李博士用命换来的启示该刻进实验室铭牌:会按暂停键的,才是真狠人。

文章目录


    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