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传我国将形成「3+2+N」的城市群新格局,是真的吗?怎样解读?
抱团发展,大势所趋。 日前印发的《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将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」列为各大意见之首。 根据文件,支持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,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、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,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、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。 图片 这意味着,我国将形成「3+2+N」的城市群新格局,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与两大国内增长极,将成为城市群发展的主力。 成渝「第四极」、长江中游「第五极」是否降级?5 大城市群,谁能挑起大梁? 01 为何这 5 个城市群被点名? 早在十四五规划中,我国就擘画了 19 个国家级城市群,构成「两横三纵」的城镇化空间格局。 图片 虽然都是「国家级」,但发展模式有别、成熟程度有异、战略定位不同,并不全部处于同一水平。 在十四五规划中,这些城市群被划分为三个层级: 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、成渝、长江中游位于第一档,属于「优化提升」之列。 这是我国最成熟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城市群,也是新的顶层设计的主力。 山东半岛、粤闽浙、中原、关中平原、北部湾城市群位于第二档,属于「发展壮大」之列。 这些城市群已有发展雏形,亟待进一步壮大。 哈长、辽中南、滇中、黔中、天山北坡等 9 个城市群则位于第三档,属于「培育发展」之列。 尚停留于概念,仅有地理上的联系,未能真正连片成形。 图片 可见,从规划定位来看,成渝、长江中游从一开始就获得较高的战略能级,规格超出其他城市群。 正因为这一点,民间一度以城市群「五极」相称,将成渝、长江中游分别视为城市群第四极、第五极。 根据新一轮城市竞争,开始了一文,这里的「五极」,既是地理意义上的,在方位上恰好对应东西南北中。 也是经济意义上的,都是经济、产业、人口重镇,担起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。 在城市发展顶层文件中,5 大城市群被着重点名,并不令人意外。 02 为何只有三个世界级城市群? 从最新顶层设计文件来看,五大城市群仍然被着重点名,凸显其于全国的重要性,但战略能级并不对等。 根据文件,只有京津冀、长三角、大湾区,属于断档式的世界级城市群,而成渝、长江中游则着眼于国内的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」。 所谓「世界级城市群」,着眼的不只是规模之大、实力之强、发展之成熟,更在于配置全球资源、参与国际竞争、引领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。 图片 放眼全球,能以「世界级城市群」相称的,只有纽约湾区、东京湾区、旧金山湾区、英伦城市群等为数不多的几个。 这些世界级城市群,无不坐拥一个乃至多个「世界城市」,形成地理边界消失、行政边界模糊、经济产业连成一片的「全球城市区域」。 这种形态,在粤港澳大湾区体现得尤为明显,「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」的说法就是代表。 一个城市群坐拥香港、广州、深圳三大世界城市,且形成刚跃居全球第一的「深圳 - 香港 - 广州」科技集群。 随着一座座跨海大桥、跨城地铁「硬联通」,加上体制机制「软联通」,大湾区形成了 1 小时经济圈、产业园、交通圈、生活圈。 图片 作为世界级城市群,无不处于全球网络的核心节点,在国家乃至地区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从而代表国家参与科技竞争、产业博弈。 无论经济实力还是产业竞争力,三大城市群都处于金字塔尖,占据全国经济总量的 40% 以上,堪称大国经济的主战场和主引擎。 面向未来,无论是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还是低空经济、生命科学,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中心都集中于三大城市群。 不仅如此,在我国最高一级的「区域重大战略」中,只有三大城市群和长江、黄河两大战略位列其中。 根据官方报道,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。 可见,世界级城市群有且只有三个,既是战略定位的体现,也是发展实力的见证,更是大国博弈的期许。 03 成渝「第四极」、长江中游「第五极」,是否降级了? 根据文件,成渝双圈、长江中游城市群被定位为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」,着眼的是全国影响力,以引领区域发展为定位。 其实,所谓「第四极」、「第五极」更多是民间说法,并未见诸高层级的官方规划或顶层文件。 先看成渝,「第四极」更多来自于交通和战略定位,全方位的「经济发展第四极」则是追求目标。 根据 2021 年发布的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,成渝与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四极,由此构成 6 大主轴、 7 条走廊、 8 条通道。 图片 这是在国家规划层面,成渝首次获得「第四极」的官方背书,虽然只是交通第四极,但也成了地位提升的标志。 随后出台的成渝双圈规划,进一步明确「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」。 这意味着,成渝完成从「西部增长极」一跃成为「带动全国的重要增长极」的升级。 图片 当然,无论经济实力、产业竞争力、财政自给率,抑或科技创新水平、国际影响力,成渝都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有着较大差距。 但如果真要评选中国城市群或经济发展的第四极,成渝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,没有之一。 与之对比,长江中游作为「第五极」,更多停留于概念层面,虽然地方不乏雄心,但离成为现实仍有距离。 日前,武汉、合肥、南昌、长沙、太原、郑州等中部六大省会发起倡议,共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,共同打造中国交通「第五极」。 毫无疑问,无论是地缘格局、交通优势、政策能级还是战略定位,中部不乏成为交通「第五极」的底气。 图片 但这里的第五极,恐怕停留于地理或交通。 中部地区太过庞大,也太过分散,难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方位的「第五极」。 一个中部地区,坐拥长江中游、中原、山西中部 3 个城市群,而安徽又跻身长三角城市群。 哪怕是实力最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,也地跨三省,武汉、长沙、南昌无不以强省会为追求。 发改委: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「十四五」实施方案》,把握协同发展机遇,推动旅游一体共进!- 晟景文旅 谁都无法作为核心龙头而存在,经济实力又不存在碾压优势,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待提升。 即使如此,成渝、长江中游之于大国经济,一个关乎西部大开发,一个关乎中部崛起,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。 不必拘泥于规划名义上的第四极、第五极,能担当并成为事实上的第四极、第五极,才是关键。中国最重要的五大城市群,定了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48512502469063180
文章标题:网传我国将形成「3+2+N」的城市群新格局,是真的吗?怎样解读?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qimuai.cn/?post=635
本站文章均为原创,未经授权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